老年人如何预防骨折?骨折后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发布时间:2018-09-10  来源:本站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骨折

七十来岁的老王这两天无缘无故出现腰痛明显,活动不利,去医院一照片子,腰椎骨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年人为什么容易骨折呢?

(1)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容易骨折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加大的全身性疾病,与衰老有关,由人体骨含钙量直接反映。人体骨中钙质含量历经增长、稳定及减少三个阶段:①出生至30岁左右,是骨质的快速生长期,其中15岁之前增长尤为迅速;②30~45岁骨量达到峰值并保持稳定;③45岁以后骨量开始减少;④绝经后骨量快速丢失;⑤70岁以上妇女骨丢失可达40%~50%,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发生。

(2)跌倒:跌倒后外力作用是老年人骨折的原因之一,据统计,22%~60%的老年人曾因跌倒而受伤,其中骨折占5%。损伤严重的髋部骨折老年人首位伤害死因。老年人跌倒骨折的发生随年龄增长而急剧上升,据统计,80~84岁跌倒者髋部骨折发生率是60~64岁的100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维持肌肉骨骼运动系统的生理功能均有减退,造成步态的协调性、平衡的稳定性和肌肉力量下降。另外老年人视觉、听觉、前庭功能、本体感觉下降,判断外在环境的能力下降,加之活动越来越少,跌倒风险随之增大。其次,老年人易患脑血管及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导致步态不稳、肌肉功能减弱或晕厥发生,也是老年人易跌倒骨折的原因。

老年人骨折常见于哪些部位

老年人骨折常见于椎体、腕部以及髋部这三个部位。

(1)椎体骨折:多发生在脊柱的胸腰段部位以及腰椎的椎体。人体骨质疏松发生时往往首先累及脊柱的椎体,使椎体内起支撑作用的骨小梁数量上变得减少和质量结构上变得脆弱。一旦受到轻微外力的刺激,疏松空虚的椎体很容易发生形态上的改变,即椎体压缩性骨折。

(2)腕部骨折:这是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当摔倒时,人多会反射性地伸出手掌触地来支撑保护身体。这时,身体的重力会集中在前臂远端的桡骨上而发生骨折。此时,因腕部多是在伸直位受力而导致骨折远端向手背侧移位,从侧方看腕部,会呈特殊的“锅铲样”畸形。

(3)髋部骨折(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髋部是下肢和躯干的连接部位,人在摔倒瞬间,下肢支撑、扭曲的力量会像杠杆似的作用于髋部,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很容易造成股骨粗隆间或股骨颈的骨折。

老年人怎么预防骨折

老年人预防骨折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防治骨质疏松:老年人要注意饮食,合理营养,多吃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如虾皮、豆制品、芝麻、牛奶等。特别是牛奶,含钙量比较高。对牛奶胃肠不耐受的可选用酸奶。另外,老年人还应常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重视户外锻炼,锻炼时配合“日光浴”,这样可促使人体内合成更多维生素D。维生素D可促进钙质的吸收。老年人还要改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过量饮酒、少动多坐等,这些不良习惯都容易诱发骨质疏松症。

(2)防范跌倒:跌倒是很多老年人发生骨折最直接的原因。老年人应了解自己的活动能力,评估自己跌倒的风险,活动时量力而行,不急不躁,并注意内外兼修所谓对内主要是通过体育锻炼增加肌肉力量,增强骨骼,改善平衡功能及提高步态稳定性,治疗身心疾病,合理用药等;所谓对外一是选择合适的鞋子和助行装置,二是对居住、出行环境的适应与改造,注意地板和扶手,保证室内夜间光线充足,降低跌倒的潜在威胁。

老年人骨折后如何就医

老年人一旦发生骨折,患者和家属首先不要惊慌,先注意观察老人的意识及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情况,初步判断患者有没有大出血或因骨折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没有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须做紧急处理。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减少老人痛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注意对骨折部位不要随意牵拉,以免骨折断端的错位继发血管和神经损伤。可使用硬板固定患者的骨折部位,由于骨折部位常有内出血和不断肿胀的情况,所以对患处的固定也不应过紧,否则会压迫血管引起肢体缺血坏死。骨折部位临时处理完毕后应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诊治,中途要注意局部保暖及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及感觉情况。

老年人骨折治疗原则:老年人一旦发生多发伤,病情危重,需要及时抢救。早期是抢救生命,中期是防治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后期是矫正和治疗各种后遗症和畸形。急救、复位、固定、功能训练是骨折治疗的四项基本原则,以最大限度恢复患肢功能。

老年人骨折后容易出现哪些并发症

老年人因为身体素质较差,骨折后不仅给患者造成巨大创伤,还会直接或间接引起多种并发症,进一步给患者带来痛苦。老年人骨折后容易出现以下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脊柱、髋部或下肢骨折致患者卧床,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不出来,坠积于肺内,会导致肺炎,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卧床后更易出现。出现肺炎时患者出现发热,呼吸急促,肺部听诊有音,X线检查肺内有片状阴影。

(2)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卧床患者因肌肉不运动,下肢静脉血回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堵塞静脉,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血栓可以脱落,沿血管走行,造成重要脏器栓塞。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应引起重视。

(3)褥疮(也称压疮)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压伤皮肤,形成褥疮,褥疮是中老年骨折后长期卧床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骶尾部及髋部由于皮肤血运较差,最容易出现褥疮,且一旦出现褥疮不易愈合。老年人尤其是脊柱骨折伴截瘫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应特别注意,精心、细致的护理可有效预防褥疮。

(4)泌尿系感染及结石:长期卧床患者全身骨骼脱钙明显,大量钙盐从肾脏排出。如饮水不多,钙盐易在肾脏或膀胱形成结石或引起感染。

老年人骨折后出现肺栓塞有哪些早期表现

骨折的老人是肺栓塞的好发人群,这与三方面因素有关。第一,骨折患者的肢体往往活动不便,导致血液停滞,容易形成血栓;第二,骨折常伴有血管损伤和出血,血管内皮的损伤使血管内壁变得不光滑,容易形成血栓;第三,骨折增加了骨髓中的脂肪加入血液的机会,容易形成脂肪栓。无论是血栓还是脂肪栓,脱落都有机会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肺栓塞的发生。肺栓塞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常是非特异性的,且变化颇大,与其他心血管疾病难以区别。症状轻重虽然与栓子大小、栓塞范围有关,但不一定成正比,往往与原有心、肺疾病的代偿能力有密切关系。肺栓塞属重危症,常可发生猝死,临床并非少见,但易误诊及漏诊,认识其早期表现十分重要。

(1)呼吸困难:是肺栓塞最主要症状,约占84%~90%。由于肺动脉阻塞,使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泡虽有通气,但无法进行气体交换,使肺静脉血和体循环动脉血处于低氧状态。小的肺栓子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支气管痉挛,导致呼吸困难。有的患者自诉胸闷,同样要引起重视。

(2)胸痛:是肺栓塞常见症状,约占70%,常突然发生,多与呼吸有关,咳嗽时加重。呈胸膜性疼痛者约占66%,通常为位于周边的较小栓子,累及到胸膜。胸膜性胸痛的原因尚有争论,但迄今仍认为这种性质胸痛发作,不管是否合并咯血均提示可能有肺梗死存在。较大栓子可引起剧烈挤压痛,位于胸骨后,难以耐受,向肩和胸部放射,酷似心绞痛发作,约占4%,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有关。胸痛除需与冠心病、心绞痛鉴别外,也需与夹层动脉瘤相鉴别。

(3)咯血:见于30%~40%患者,量不多,为鲜红色,数日后变为黯红色,是提示肺梗死症状,多在梗死后24小时内发生。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咯血多来自支气管黏膜下支气管动脉系统代偿性扩张破裂的出血。

(4)惊恐:发生率约为55%,原因不清,可能与胸痛或低氧血症有关。忧虑和呼吸困难不要轻易诊断为癔症或高通气综合征。

(5)咳嗽:约占37%,多为干咳,或有少量白痰,也可伴有喘息,发生率约占9%。

(6)晕厥:约占13%,较小肺栓塞虽也可因一时性脑循环障碍引起头晕,但晕厥最主要原因是由大块肺栓塞(堵塞血管在50%以上)所引起的脑供血不足。

老年人骨折后患肢肿胀怎么办

老年人骨折后患肢肿胀是骨折的常见症状,肿胀若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物质的供给,最终影响创伤修复和愈合。严重肿胀会影响血供,使肢体动脉缺血,甚至出现坏死。可见肿胀的及时正确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处理患肢肿胀应分期区别对待,若患者患肢肿胀持续不消退,要进行相应的血管超声检查,明确有无静脉血栓形成,若有要及时治疗。

(1)骨折早期:骨折端出血是早期肿胀主要原因,故这个时期的治疗重点是稳定骨折端,减少骨折端出血,以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为主要治疗方式。

(2)骨折中后期:中后期患肢肿胀是因为静脉血回流不畅引起,静脉血回流依赖肌肉的反复收缩,肌肉有节律的收缩就像抽水机一样使静脉血自下而上的回流到心脏,这个时期应该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进行主动训练,包括受创肢体的肌力训练和适当的关节活动。肌肉收缩和肢体活动能够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从而促进肢体消肿。此外,各种理疗、按摩、中草药熏洗等也可以改善血液淋巴循环,促进肿胀消除。

行风举报电话:010—69628870

地址:北京怀柔区青春路1号      联系电话:010—60620099

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303577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602000675号